1月4-5日,“2025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主題為“千帆過盡 萬木春發”。匯正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楊首駿出席並演講。

楊首駿談到,新質生產力其實就是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切入點,或者新的業務增長點,在短期內應該是政府推動的重要方向。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說,不管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投資者比較關心的是新的東西能夠引起資本的關注。新的東西從0-1的爆發力,肯定比1-2爆發力來的更強。“二級市場有種說法炒新不炒舊,新質生產力從資本的角度來說比較容易吸引到更多的資本關注,也比較容易產生從小做到大的機會和機遇。”
但是,他也提到,風險也很大,不可能所有的小都變成大,可能很多的小最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曆史長河被淘汰。如何從一個小變成一個大,對投資市場來說,不管一級還是二級應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
“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很有幫助,從投資市場的挖掘角度來說應該是比較大的機遇和挑戰。”
楊首駿指出,在智能、無人駕駛領域,中國已經有一些企業有了很不錯的產業鏈的基礎,這就是中國在高端製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優勢項目。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今年產量超1000萬輛,滲透率已經大於全年整體汽車產銷量的30%。“這個數據每一年都在以不同幅度的增幅在成長,足以說明我們現在在汽車領域,未來從新能源汽車向智能駕駛發展的過程中有很長足的基礎。”
此外,國內的創新速度、迭代速度非常快。他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新能源汽車的內卷非常嚴重,“其實說的不好聽一點是卷,說的好聽一點就是他們的創新迭代能夠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和體驗,這也是很多國外企業沒有辦法能夠適應的。這些年從汽車行業的角度來說,國內企業在全球的占比在逐步增加,雖然說特斯拉的占比很大,但在它之後幾乎都是國內的新能源車企,足以證明從高端製造的角度看到我們的優勢。”
同時,楊首駿也提到,我國在一些核心的材料、核心的零部件、核心的技術方麵還是有卡脖子的問題存在,國家已經充分重視這方麵,對很多高科技、短板的項目已經開始不斷增加投資,包括在二級市場科創板不斷的投入,引入了很多新的資本,相信隨著時間的累積能夠追上國際的先進水平。
他還提到,目前正進入全球人才的博弈階段,我國如果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核心人才都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果和國際掰手腕,除了設備以外人才也是很重要。”